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一体发展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织密春耕服务网,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大力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
一、保障供应的主要做法
(一)提前谋划备足农资。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成立德州市社农资保供稳价专班,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一体发展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统筹指导县级社及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到田间地头、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摸底,了解系统内企业农资储备、供应情况及农民对春耕的农资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运农资。二是统筹备足农资。指导系统农资企业认真分析研判全市春耕农业生产形势,充分利用与省内外化肥生产厂家、大型农资企业长期合作的渠道优势,批量进货,提前备足备好货源,确保各类农资产品货源充足、供应及时。三是严格质量管理。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指导农资经营网点推广测土配肥,加大对有机肥、水溶肥、缓释肥和高效、低毒、水基化、环保型农药的推广力度,树立“供销农资、放心农资、绿色农资”的良好品牌形象。定期对农资经营网点进行专项检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严把农资质量关,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
(二)强化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一是织密春耕服务网。对基层服务主体实行“收、培、建、管、服”,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不同销售方式,提供多种便民销售配送服务。二是培育农资龙头企业。组建成立德州供销集团丰成农资有限公司,经营网点遍布鲁西北、冀东南,充分发挥了农资保供“压舱石”作用。三是拓展农资销售渠道。通过电话、微信预约、抖音直播等方式,指导农户开展线上咨询、订货、“云”下单。实行农资配送24小时响应机制,成立81支化肥配送服务队,配备农资配送专用车116辆,及时将农户订购的化肥送到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
(三)创新优化农资服务。一是托管服务直达一线。德州市社系统依托综合服务平台,统筹现有农资、农机资源优势,结合土壤墒情及小麦返青情况,逐步开展技术指导、病害防治、喷施除草剂等春季管理工作,为全市185个村提供全托管,服务土地15.5万亩。二是精准定位解决难题。依托系统为农服务中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服务主体,组织农技专业人员提供测土施肥、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及农业信息等服务,指导农户科学用肥,解决化肥施用过量、土壤板结等问题。三是科技赋能高效服务。武城县供销农服公司打造线上服务小程序“农资优选平台”,提供“一站式”农配送资和农技服务,农户可以随时在线上查询市场行情、购买农资、预约农机服务。
二、面临的挑战
(一)农资商品“价格倒挂”。面对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农资商品一度出现了“价格倒挂”的现象,降本增效成为制约农资保供工作的一项挑战。
(二)农资经营服务竞争力不强。全市供销系统虽基本建成了县镇村三级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但供销合作社在其中的投资额占比不大,农资保供稳价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农资储备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由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性调整,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大田作物乃至经济(大棚)作物用肥季节前,肥料、农药订单很难形成,品种很难锁定,各企业冬储策略一般以打款计息、价格随行就市为主,企业冬季储备的积极性偏弱。
(四)各地供销合作社缺乏联合合作。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经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推进缓慢,层级联系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经营网络,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核心竞争优势不突出,系统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五)农资储备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农业方面对农资企业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国家给予农资企业的淡储政策,资金支持目前很难落实到县级,农资行业赊欠严重,存在回款难问题。近几年,农资市场不稳定,化肥经销商亏损经营,再加上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后,用于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资金较少。
(六)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供销系统内部人员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实用型经营人才和专业型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缺少现代信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新型农资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需要,缺乏科学建设农资流通服务网络的支撑点。
三、思考及建议
(一)设立国家化肥商业储备风险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化肥储备的长效机制,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及企业承储造成巨大风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资储备体系,作为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体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发挥农资“蓄水池”作用。
(二)优化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点布局。推动系统农资流通企业向县以下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结合各地实情,调整农资销售网点布局,由扩张数量向提质增效转变,通过合并、淘汰等方式整合资源,提高网点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做好市场监测和需求预测、以销定购工作。
(三)支持供销合作社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企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开展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大田托管、农机租赁、区域农机维修和销售点建设,特别是支持供销合作社乡镇网点巩固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等传统业务,因地制宜发展冷藏保鲜、烘干收储、加工销售、农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