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交流 > 各地社务

四川广元市社监事会:开展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25-09-08 09:22
[字体:  ]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实施试点项目,在基层社高质量发展、为农服务综合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着眼未来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也存在一些困难挑战。

一是需求多元,服务成本较高。广元市成规模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浅丘地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北部山区多为坡度耕地,对农化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南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实现小范围的连片化经营等环节,北部山区则主要表现为针对特色作物开展精准式服务。这种区域结构上的失衡,使得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更高、作业难度更大。

二是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广元市部分基层社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项目重叠,大多聚焦在统防统治、农药化肥供应、技术咨询等项目,大中型机械设备装备不足,缺少农机操作手、无人机操作手等技术服务人才。同时,现有平台作用发挥不足,全市系统59个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和11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联合合作,在完善组织架构上做探索。强化互助合作、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劳动、资本、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将更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到基层社中来,夯实供销合作社基础。用好市、县、乡、村供销为农服务组织架构和体系基础,通过以需定采、统一谈判、分签协议、品牌共建等措施,推进系统上下贯通、协同高效、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村“两委”的党建优势、村集体的资源优势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经营优势,通过共建产业项目、经营组织、为农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三方”共赢。同时,积极加强与各涉农部门的沟通协调,借力、合力夯实联农带农基础。

二是强化服务拓展,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改造,大力推进基层社提质增效,对经济实力较强的基层社因地制宜发展日用品、农资销售等实体经济,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对经济实力相对弱势的基层社,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有资本领办、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好阵地,就近组织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充分利用市农资公司、农产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强化与基层社之间的协作互动,指导系统内基层组织持续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农业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路径,南部浅丘地区以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为主,充分吸纳小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带机入社”、股权合作等模式,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北部山区以提供特色服务为重点,逐步推动服务范围从粮油作物向特色产业拓展。粮食作物强调全环节、全链条式的全程托管服务;经济作物加强特殊环节、关键环节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三是主动沟通对接,在争取政策资源力度上求突破。山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争取财政项目资金投入是关键,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社有企业的支持,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化运作”原则,统筹整合涉农资源,通过项目直投、委托运营等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部署,把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冷链物流等项目列入全市农村发展规划,支持供销合作社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组织为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延伸农业服务。

四是引进培育并重,在建设人才队伍上出实招。建立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基层经营组织人才资源配置,优先从社有企业和领办的农民合作社中发现培养协调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吸引村“两委”干部、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人员、退伍军人竞当基层社负责人,改造升级基层社。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对基层社、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中心等技术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技培训,进一步优化农技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农技人员技术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